\
【 參訪後感|阿里巴巴不會成為廣告公司 】\
\
#古里奧說:好學生的習慣就是認真寫遊記。短短在阿里不到一天的行程,讓我這個遠離互聯網工作好多年的老互聯網人,像是又回到了當年拼命耗著青春想把網站做好的年代。而看著他們,思考著他們,卻對自己的工作有了另一番的思考。\
\
\
——本文
閱讀時間約 3-4 分鐘——\
\
上周有幸跟隨公司的安排去參觀了一次阿里巴巴。說來慚愧,做了這麼多年的互聯網營銷,還是第一次去阿里,但這個圈的人也能理解,阿里並不是個你想進就能進去,進去之後真能做出點什麼事的地方,所以進不進阿里也並不影響互聯網營銷工作。\
\
中國的互聯網巨頭有兩個共性,#一個是喜歡以「#快」#為榮。就是不管事情做沒做好,只要跑得快,動得快,哪怕不眠不休,就足以讓他們榮耀和自豪。\
\
雖然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前提是要把武功套路和招式都想清楚了,才能去追求速度。為了速度而追速度,是件很奇怪的事。想到就趕緊去做,到底是為了改變世界,還是為了證明自己呢? \
\
這也就說到了第二個共性:#喜歡看自己多牛,#不喜歡看為社會做了什麼貢獻。\
\
互聯網創新的最大意義在於改變人類生產生活,這些改變應該是正面且積極的。當百度搜索,QQ 聊天和淘寶購物改變了人類生活一次之後,它們還將如何把更快、更好、更優質的人類未來帶到我們面前呢?\
\
我們並不需要互相屏蔽或阻撓的服務商之間的商業戰,我們也不需要橫跨上下游,買斷競爭對手的壟斷行為,因此,這些巨頭們到底有多強,並不在於他們招了多少人,收購了多少企業,創造了多少利潤,而在於我們的生活工作質量因為他們而被提高了嗎?這個問題的答案,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
\
這次參觀阿里西溪濕地的園區,雖然只是皮毛,但還是感慨頗多。\
\
\
〔 #他們的生活折射出企業的信仰 〕\
\
據裡面的前同事說,現在阿里已經有超過十二萬員工在工作。該園區是應政府的要求,幾年前蓋好並投入使用的。\
\
從傍水綠縈的環境和嶄新的設施來看,這裡確實應該是個具有先進性的工作地點。裡面一群群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也讓人感覺到了無限的生產創新力;然而讓我驚訝的是,如此讓人心悅的工作環境,當我走進大樓之後,卻發現工作人員的工位並沒有任何不同之處。\
\
一排又一排的標準格子位,人均工作面積並不特別大。大部分普通員工也還只是趴在小小的筆記本電腦上做事。如果不說,那個工作場景,任何人都不會覺得是世界領先的互聯網企業,更像是一個淘寶網店的客服工作間。\
\
員工在園區的不同樓宇之間移動,基本是靠步行,偶爾能看到騎著共享單車的孩子在享受春天的氣息,但竟完全沒有我想像中的平衡車,也沒有人端著平板電腦在討論事情研究工作;而員工所有的身份驗證,都還是靠胸前掛著的員工卡;而我們這些外人,則被給予了一張無法追蹤的訪客貼紙;這一切工作的軟硬件配置,都像極了我在電視上看到的任何大型企業,比如,格力電器。完全沒有科技企業的不同之處。\
\
你可能會說,這並沒什麼好奇怪的,是我預期的太好,想的太多罷了。\
\
如我之前所說,厲害如阿里,富可敵國的大企業,招募了幾十萬人在一起試圖做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事業,而立足互聯網,作為改變了中國經濟的顛覆性科技企業,他們的事業應該是極具科技感的未來引領工作吧?\
\
在我進入園區之前,我總期望可以從他們內部看到這些未來的端倪。這些未來應該是他們的員工都相信的未來,也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價值觀。可惜,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看到更有質量的生活,比如工作設備,飲食娛樂;也沒看到更有效率的工作,比如未來科技。更沒有看到讓人振奮的未來生活。\
\
\
〔 #無法釋放和被成就的青春 〕\
\
並沒有一個阿里人抱怨自己的公司,相反,我聽到了很多很多的自豪和榮耀。這是讓人驚嘆的企業向心力,這裡一眼看過去滿滿二十多歲的員工們,都在為自己所效力的企業費心盡力。\
\
我知道他們很多人都長期習慣性的加班,不管是深夜還是周末。就像他們自己調侃的一樣,這個區域也沒什麼好玩的,還不如來加班算了。\
\
有人因為要加班甚至買了帳篷和行軍床在辦公室,這點我倒不奇怪,互聯網公司的員工睡在辦公桌旁已經是十幾年前的新聞了,現在看來充其量算是件「尋常但不正常」的事。\
\
但我卻不禁對這樣的辦公模式起了疑心:用一大群年輕人的熱血青春和身體的投入,阿里想要他們產出的是什麼?\
\
很顯然,這群在裡面打了雞血似的青年人,在賣命試圖實現自己心中最好產品或服務。比如讓一個功能上線,使一個運營模式創新;然而阿里使用了這麼多個沒日沒夜的推動,最終提升的是什麼?我有點不敢想的太深。因為一旦想下去,似乎變成了對阿里的批判。\
\
用我最膚淺的用戶視角去看,在過去的三五年裡,我在淘寶和天貓上的體驗並沒有本質的提升。除了更多瑣碎的小功能以及繁復無章的活動名稱和功能入口,如果僅就網購來說,從搜索,到比較,到下單和最後收貨,現在的體驗只能說比以前更耗時耗體力,並沒有更智能和便利。\
\
也可能是因為我不享受「逛」電商的時光,但十幾萬人在一個園區耗盡青春在奮鬥的,竟然沒有讓一個淺層用戶如我感到更好,是不是哪裡出了什麼問題呢?\
\
\
〔 #數字與藝術之爭 〕\
\
之前也有人問我怎麼看互聯網企業跟廣告公司的競爭關係?背靠用戶,數據和平台資源,互聯網公司要做廣告公司的事,從資源端口來看確實容易的多。\
\
他們手上有客戶,有消費者,有他們交易的平台,有所有人的行為軌跡和商業規律。把這些種種數據串聯起來做有實效的廣告,比起只有創意,智商和經驗的廣告人來要容易的多。\
\
然而當我在跟阿里交流的時候,隨一方面認真試圖理解他們的營銷廣告企圖,另一方面也一直深切的感覺到互聯網公司在做營銷上的短板。\
\
大數據只是對客觀發生事實的最真實還原。這些事實的記錄只能說明曾經發生了什麼,現在正在發什麼,以及最大程度的推測接下去可能發生什麼。#但消費者心理是不科學的一門科學。每個人的感性認知可能會隨著天氣,身邊人的話語而改變。對一個品牌的觀感可能也會因為一幅畫,一篇文章而有所改變。\
\
就這點而言,數據是無法感性影響消費者的。而消費者對於更美好的消費產品的追求,也不會因為數據的規律而有所改變。\
\
#因此,#互聯網公司做廣告,#可能缺的是對消費心理的感性認知,#以及情感張力的品牌溝通。這個互聯網和廣告公司之間的差距不是經驗造成的,而是 DNA 造成的。#前者是為了串聯資源提供平台為生,#後者是為了研究人類創造故事而活著。\
\
總的來說,短短在阿里不到一天的行程,讓我這個遠離互聯網工作好多年的老互聯網人像是又回到了當年拼命耗著青春想把網站做好的年代。而看著他們,思考著他們,卻對自己的工作有了另一番的思考。\
\
以上,同行見笑。\
\
-\
原文發佈於微信:https://goo.gl/EgNt1g,對上述內容有興趣可關注我的公眾號古里奧(ID:coolioyang)。\